英国作为备受推崇的低龄留学目的地,以其完善的教育体制、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开放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
英式教育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其独立性与全球视野,是为孩子开拓国际化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但学费越昂贵、知名度越高的学校就一定是适合的学校吗?
虽然我们常听说有孩子出国后成绩突飞猛进,人生轨迹因此大为改观,但同时也看到不少留学回国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接受低薪工作的现实。
这种极端的差异揭示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出国留学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和高收入,关键在于孩子的个人能力和留学前的准备。
所以在决定送孩子出国前,父母们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准备。
如何判断孩子适不适合留学?
真正适合出国留学的孩子,首先应该具备一种独立和自主的精神。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的适应至关重要。
语言能力情况:
即使孩子在国内英语基础较好,也需要评估其是否能在异国他乡的英语环境中快速适应。孩子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或其他留学语言基础,能够应对学术和日常交流的需求。
独立性:
孩子的独立性是留学成功的关键。这包括思想独立、行动独立和情感独立。只有当孩子能够独立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才不会感到过于困难。
留学生活需要孩子独立管理时间和金钱,因此自控能力尤为重要。孩子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
孩子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社交等。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融入新环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孩子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留学生活不仅仅是学术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适应过程。
能够在挫折中不断找寻解决方案,并从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是评价一个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的重要标准。
英国低龄留学更适合哪些家庭?
是否真正适合留学,不仅仅要从家长和学生的个人意愿出发,更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家庭:创新型家庭、学术型家庭以及资源型家庭。创新型家庭:
不满足于标准化的教育流水线,可以接受”非常规”成长路径,例如艺术专精、可选择更加注重艺术培养,以戏剧与影视为招牌学科的比得莱斯学校(Bedales School)或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的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
学术型家庭:
对学术要求具有硬性指标,所选择私校学术成绩要求更高,GCSE至少需达到5门A*,以牛剑G5等英国名牌大学为目标的学生更需要在13岁前通过UKiset测试,同时学校除了基础课程外,还会提供EPQ、奥赛、辩论赛等拓展项目。
资源型家庭:
注重为学生未来人脉进行投资,可以根据学校官网提供的校友名录进行查询,例如知名的查特豪斯公学(Charterhouse)就曾培养出1位首相以及46位诺贝尔奖得主。
同时,留学费用通常较高,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确保家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持孩子的留学费用,避免因经济压力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生活。
学术排名是择校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进行择校时,往往会通过一些英国权威媒体发布的私校排名,例如The Sunday Times发布的《The Parent Power》作为参考,但实际择校时,排名不应该作为唯一参考。
学术含金量:
是择校的重要参考之一,不仅仅需要查看学校的牛剑录取率,还需要查看至少近5年内该校Top10大学的专业分布情况以及有条件录取的转正率,过多的冷门专业录取或仅仅收到con-offer都需要谨慎考虑。
资源稀缺性:
对比人均科研经费、全球交换项目以及行业导师库等方面,顶尖公学的教育资源是普通私校不可匹及的,因此顶尖公学的申请竞争压力更大。
文化匹配度:
直面中英文化差异,家长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或适应,例如威雅公学(Wycombe Abbey School)要求学生每天6:30进行晨跑、拉德利公学(Radley College)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要求低年级学生为学长进行服务的Fagging制度等。
孩子留学,家长扮演好对应的角色家长需要在孩子留学期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难关。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比如,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来适应新环境。尤其在英国的寄宿学校中,性格内向的孩子需要监护和舍监的格外关注。
留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孩子需要有明确的留学目的和职业规划,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留学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为帮助孩子避开应试化教育,而选择低龄留学这条新赛道。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冲牛剑”向”培养全球胜任力”转变,但随之而来的申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